給親愛的孩子

編號: 
HM-001
文教公播定價: 
7 000
分類: 
級別: 
片長: 
96分鐘
導演: 
發音: 
國語發音、中文字幕
A Letter to Future Children

《給親愛的孩子》是一部呈現臺灣土地、生態的紀錄片,由導演黃淑梅執導,以影像為信,寄給未來孩子的一封影像家書。

1999年,導演黃淑梅用鏡頭記錄921地震後山河人事的驟變,投入災區重建記錄工作長達4年半,相繼完成《在中寮相遇》(2006年)及《寶島曼波》(2007年)兩部作品。2009年,她再次帶著攝影機進入莫拉克土石流災區,但這一次並不是要記錄災難,而是試圖還原臺灣近一世紀數百萬綠色生靈被殺戮的歷史。

本片從日治時期的帝國掠奪至國民政府錯誤的林業政策,甚至更加過度開發的歷史開始說起。日本治臺時期,將臺灣視為帝國南進的跳板,為有效利用臺灣的物產,做了詳盡的科學研究,因此所有的資源開採與利用都有長遠的規劃。他們先對全島進行全面性的林業資源調查,據以訂出百年尺度的開發政策,然後再依計畫有效地汲取臺灣的林業資源。雖日人是以永續利用為前提下的使用森林資源,但其資源皆運用在自身國家,故對臺灣森林生態而言終究是掠奪。然而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後,大肆打撈日人留下之殘材,因缺乏系統性規劃的濫墾和無節制的開發,從高海拔到中低海拔之森林幾乎被破壞殆盡。而後更於民國52年訂定「林相改良政策」,開啟了臺灣山林的另一場生態浩劫。此政策計劃將中低海拔森林的低經濟價值之闊葉樹林全數砍伐,改種能賺取外匯的高經濟之針葉林,但這項政策遺漏、疏忽的是在中低海拔之氣候環境、土壤等生育地性質,並非適合針葉林之生長,讓多雨的中海拔地區面臨生態衝擊。因這項錯誤的政策,使得政府在追求經濟利益的目標下嚴重地影響了臺灣森林生態之平衡。

這些過往百餘年來臺灣森林之開發史,其帶來的慘痛代價逐漸地反映在一次次的天災中,然而從這些災難中,也讓人們深刻的體會到水土保持及森林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以莫拉克風災受災戶簡秀芽一家為例,其描述了在災害當時一棵扎根之深的櫸木,守護了在風雨中的人們而幸運逃過一劫的經歷;另一方面,陳述了屏東縣霧台鄉的政府與原住民部落之間,在追求經濟與維護傳統生態文化的拉扯,以及霧台鄉神山部落如何保護林木,設立部落公約,部落族人又如何在20年前開始努力種植林木,讓他們能躲過數次災難。不論外界如何變化,他們都堅信,既然過去祖先仰賴山林而生,山林就是他們的根本。

影片最後,導演將鏡頭帶到阿里山之山葵種植地,其講述了阿里山種植山葵的問題。當地雖為國有林地由林務局所管轄,卻因農民的長期耕種、無法移除,影響了森林下層之生態及水土保持。然而從農民的觀點來看,他們拿出當年農委會推廣栽種山葵的手冊,直言「政府以前說種山葵很好,現在卻說不准種,那世代以種植山葵維生的我們該如何生活?」政府前後立場矛盾,卻又不嚴格取締和協助農民轉業,久而久之形成了取締、栽種都無法盡人意的情形。

此紀錄片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便是生態學者陳玉峯於受訪時說到:「直到有一天,臺灣人不再把地震或颱風當做災難的時候,才有真正的臺灣文化。」一開始雖並不了解此話之含義,但透過霧台鄉神山部落耆老的訪談後逐漸瞭解到,萬物生長自有其道理,因此颱風、地震也就是大自然的一個循環、一個週期,它們的發生便是在檢驗我們人類使用是否適當,亦即,不要將天災視為對人類生命的威脅,而是應該謙卑地以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是否妥當,並學習與災難共生、成長。

這部紀錄片並非是要人類停止利用自然資源,這樣的結論太過武斷,而是透過合理利用,以永續發展為前提擬定長遠的計劃並配合適宜的林業政策,讓臺灣森林以生態永續發展為目標下合理之經營、利用,然而法律雖能讓森林合理使用卻須落實,不能法開例外。

《給親愛的孩子》不只是一部生態紀錄片,導演黃淑梅一針見血地將臺灣過往在政治上、經濟上、環境生態上及文化上等諸多問題串連起來,呈現給讀者。她不只是要挖掘問題、揭露問題,更希望透過此封影像家書喚醒、改變那些面對臺灣森林生態快速老化而渾然不知的我們。

誰都無法預測未來幾十年後臺灣生態會變得如何,是更加惡化?還是獲得改善?但需要正視及思考的是,我們想留下怎樣的環境給未來的孩子們?人樹共生,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共榮是所處於當下的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https://youtu.be/ilTwZXBY1Y0?t=4